与月份有关的十二首经典诗作赏析合集

老树:

  • 《早春持斋,答皇甫十见赠》

白居易,字乐天,晚年号香山居士。祖籍山西太原,后迁居陕西渭南。早年家境贫困,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,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。白居易是唐代少有的对仕途不是很上心的人,但也正因为此,才躲过了中晚唐多次政治风波,最后平稳的加封正部级刑部尚书、开国县候,一生独善其身。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二人并称“元白”。其讽谕诗,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。其长篇叙事诗《长恨歌》和《琵琶行》,独具特色,为千古绝唱。其诗语言通俗,深入浅出,平易自然,不露雕琢痕迹,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。被称作“诗王”、“诗魔”。

今天复习白居易的《早春持斋,答皇甫十见赠》,原文如下:

正月晴和风气新,

纷纷已有醉游人。

帝城花笑长斋客,

三十年来负早春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新年伊始,万象更新,新春正月,春风和暖,空气清新。蛰伏已久的游人们,竞相走出家门,纷纷沉醉于迷人的初春景色。京城的鲜花,已然盛开,仿佛是在嘲笑长期吃斋的人。嘲笑他们,三十多年来,一直那么不解风情,辜负了早春的美景。

白居易的这首诗,依然呈现了其一贯的诗风,平易自然,语言通俗。今天是正月十五——元宵节,过了元宵节,春节也就算过完了。学生该开学了,上班的也该收心了,一切又要恢复原来忙忙碌碌的样子。一月又称孟春、始春、元月。进入正月以后,天气变得晴朗,阳光渐渐温暖,初春的风也温柔了好多。即使在夜晚出门散步,也有了春风沉醉的感觉。白居易的这首诗,就是专门写给正月的,明确地告诉我们:千万不要辜负了美好的早春风光。接下来的时光,最适合赏美,赏花赏草赏青叶,赏风赏雨赏月亮。

2021年2月26号晚

  • 《村居》

前期,一直复习唐诗宋词,当然,也附带复习了一些宋诗。据有关专家研究,中国古诗有三大顶峰,分别是唐诗、宋诗和清诗。高鼎,浙江杭州人,清代诗人。他的一生,可以说是颇为不幸的。他自幼家境贫寒,他十五岁起在一家店铺学做生意,读书全靠自学和家教。他十六岁父亲去世,二十一岁母亲去世,从此只得与妹妹相依为命。他一生经历的最重大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。他的妹妹和妻子林氏在逃难途中殒命。这一经历给他的内心带来了难以抚平的创伤。此后,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宁波教书。四十二岁那年,他娶了宁波的一个哑女为继室,后来又有了两个儿子。同年,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份文书工作,自此生活才稍稍宽裕了一点。高鼎相貌平平,不善言谈,还有高度近视,终其一生,不过是个教书先生、行政文员,最大的爱好便是写诗。

今天复习高鼎 的《村居》,原文如下:

草长莺飞二月天,

拂堤杨柳醉春烟。

儿童散学归来早,

忙趁东风放纸鸢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早春二月,村前村后,漫山遍野的青草已渐渐发芽生长,黄莺欢快地飞来飞去。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,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,随风摆动,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,春天的水泽和草木蒸发出许多水汽,形成淡淡的烟霭,朦朦胧胧,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。春天是最适合孩子们撒欢的季节,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,急急忙忙,早早地跑回家。他们一心牵挂的,就是赶紧趁着和煦的春风,把那状似老鹰的风筝放上蓝天,与白云一起飞翔。

高鼎晚年归隐于江西上饶地区的一个小乡村。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,宁静的早春二月,草长莺飞,杨柳随风,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。就在他欣赏这盎然春意的时候,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背着书包,嘴里唱着歌儿,蹦蹦跳跳地放学回家了。回家后,他们把书包一放,又飞也似的跑到野外,到田野里去放风筝了。这时候,风筝在天空中凌风飞舞,时上时下,飘忽不定。此刻,他想到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生机,孩子们的欢笑也反衬了春光的无限美妙。于是,他立刻回到家里,激情难抑,心情愉悦,把他的所见所闻,挥笔写就了这首诗。

这首诗是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,是高鼎闲居乡村时的即景之作。同样,这也是一首儿童启蒙诗,老幼皆知。整首诗落笔明朗,用词洗练,通俗易懂,几近口语,却又生动形象、笔调轻快,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幅秀美的春景图,以及儿童放风筝的快乐情景。全诗洋溢着轻松欢快的情绪,给人以美好的情绪感染!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淡淡的,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是淡淡的,对孩子们放纸鸢这样田园气息的描绘也是淡淡的。在这些淡淡地感情中,又饱含着高鼎对于生活浓浓的爱意,如前所述,虽然高鼎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,但是生活仍然要继续。忘却一切的不如意,记住眼前的美好。这种豁达淡泊的品质,正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
2021年3月3号

  • 《征人归乡》

阳历三月快要结束了,阴历三月还没来到。戎昱,唐代中期比较著名的诗人,祖籍湖北江陵人,生于陕西长安。其才学人品受到岑参、颜真卿、王季友等人的推重。他的前期人生经历与杜甫相仿,少年时期即参加科举考试,两试不第,后赶上安史之乱,开始四处游历。十八岁那年,游历途中,在华阴遇见王季友,同赋《苦哉行》。二十二岁时,在四川成都结识了岑参,二人交好。二十三岁时回到故乡,在荆南节度使幕府中任从事。二十四岁时,杜甫来到荆州,二人结为挚友。三十八岁的时候,居长安,任侍御史。翌年,贬为辰州刺史。后来又任虔州刺史。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,流寓桂州而终。其诗语言清丽婉朴,手法较为多样,意境大多悲情伤感。题材上多写边塞戎旅和秋思送别。

今天复习戎昱的《征人归乡》,原文如下:

三月江城柳絮飞,

五年游客送人归。

故将别泪和乡泪,

今日阑干湿汝衣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三月的江城,花残柳败,柳絮四处翻飞,白茫茫一片。我已在外漂泊五年之久,此时,一同从军的好友就要回乡,我依依不舍地为你送行。作为一员老将,面对离别,不仅悲从中来,百感交集,离别的泪和思乡的泪交织在一起。在今天这个离别的日子,我们紧紧相拥,实在难舍难分,我止不住涕泪纵横,泪水打湿了你的衣襟。

戎昱的这首七言绝句《征人归乡》,语言清新朴素,韵味含蓄无穷。全诗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,春天本是一个很美好的季节,此时最适宜踏青赏花,朋友相聚,而他却给人们描述了一个柳絮乱飞的衰败春景,再加上常年从军,漂泊异乡,又要“送人归”,不由得撩拨起深深的别意乡思,百感交集,积压多年的思乡之情一泻而出,“故将别泪和乡泪,今日阑干湿汝衣”。入驻头条以来,有一大收获,就是可以好好地利用头条这个平台,学诗习词,温故而知新。不同的季节,不同的心情,读不同的诗与词。读诗的时候,其实也是在读生活、读自己。一首古诗,就是一个人生的故事。穿越千年,去体会古人先贤的喜怒哀乐,去体会诗人词人的高尚情怀。努力学习和借鉴古人先贤的人生积淀及其至理名言,努力吸取一些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养分,努力陶冶自己的良好情操,在未来的日子里,坦然面对,从容生活。

2021年3月31号

  • 《乡村四月》

今天,再介绍一位诗红人不红的诗人。说实话,以前我也不知道。翁卷,南宋诗人,今浙江温州人,生卒年不详,他一生没有做过官,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,结果没有考中,从此一生不仕,直到终老,还是一介书生。他与赵师秀、徐照、徐玑合称“永嘉四灵”。说到赵师秀,以前介绍过,就是“闲敲棋子落灯花”的那位。翁卷为了写诗而游走四方,其诗大多讲究技巧,追求清新自然的审美情趣,诗风清新淡远,讲究锤炼字句,写景善白描,时有佳句,为人传诵,著有《四岩集》、《苇碧轩集》。其代表作是老幼皆知的《乡村四月》。

今天复习翁卷的《乡村四月》,原文如下:

绿遍山原白满川,

子规声里雨如烟。

乡村四月闲人少,

才了蚕桑又插田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山陵和原野,草木茂盛,远远望去,一片葱郁,绿意盎然。河流和稻田,白光闪闪,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,满目亮白。杜鹃声声啼叫,天空中烟雨蒙蒙,大地一片欣欣向荣。四月到了,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,村里很少有人闲着。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活计,又开始忙着插秧了。

翁卷的《乡村四月》,用白描手法,写出江南地区四月乡村的清丽风光,以及乡民们辛勤繁忙的劳作场面。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,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,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和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。江南的美,世所公认。但一般人却无法写出她的美。翁卷的这首《乡村四月》写得极具美感,细细读来,仿佛每一个字都散发着美的气息。也许,翁卷应该首先是一个画家,其次才是一个诗人吧。因为他的诗就像一幅鲜活的水墨画,他把四月江南水乡的风景,画得那样清新而淡雅。亦或,翁卷应该还是一个音乐家吧,因为他是那样善于捕捉大自然中最悦耳动听的声音,那便是子规的声声啼鸣。而最重要的,翁卷把自己融入了百姓的生活,他愿意为百姓歌唱,更愿意为充满希望的生活而歌唱。

2021年4月12号晚

  • 《题榴花》

韩愈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。字退之,今河南孟州人。24岁中进士。曾任国子博士、刑部侍郎等职,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。后官至吏部侍郎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倡导古文运动,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。其诗力求新奇,有时流于险怪,对宋诗影响颇大。

今天复习韩愈的《题榴花》,原文如下:

五月榴花照眼明,

枝间时见子初成。

可怜此地无车马,

颠倒青苔落绛英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五月榴花盛开,大红似火,映入眼帘,格外鲜明耀眼。仔细观瞧,枝叶间,常常可以看到,小石榴刚刚长成。可惜,此地偏僻清冷,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。大红色的榴花,回旋翻转,纷纷散落在碧绿的青苔上,红青相衬,花开花谢任凋零。

韩愈这首《题榴花》,先扬后抑,首先,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;其次,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。通过衬托对比,委婉地表达了他孤独的心境。全诗生动传神,画面优美,清新自然,寓理于景。

刚才查了一下日历,今天是阴历四月十一,大抵古人都是用阴历的,此时榴花还不到盛开的季节。再来看这首诗,全诗对景致的描述,清新自然,从中可以看出韩愈缜密丰富的文思,也透露出其浓郁高雅的情趣。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,却又全寓于似清淡实浓重的语句之中,使得诗意陡然转深,充分展现了韩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手法,不愧为大家手笔。

2021年5月22号

  • 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

杨万里,字廷秀,号诚斋,今江西吉水人,南宋杰出的诗人。绍兴二十四年进士。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。光宗召为秘书监。工诗。与陆游、范成大、尤袤齐名,为“南宋四大家”之一。初学“江西诗派”,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,终自成一家,独创了诚斋体。一生作诗二万余首。有《诚斋集》。

今天复习杨万里的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,原文如下:

毕竟西湖六月中,

风光不与四时同。

接天莲叶无穷碧,

映日荷花别样红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说到底,现在的西湖正是六月天。盛夏的风光景色,与春、秋、冬三个季节确是有所不同。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,与蓝天相连接,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。那亭亭玉立的荷花花蕾盛开,在阳光辉映下,显得格外的艳丽鲜红。

杨万里的这首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,是一首送别诗,称得上是流传千古的名篇。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,曲折地表达了对友人林子方依依不舍的眷恋。全诗明白晓畅,过人之处,就在于先写感受,再叙实景,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。这种谋篇布局上的转化,虽有跌宕起伏,却无突兀之感,给人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,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“不与四时同”的美丽风光。

这首诗题为送别,一般来讲,送别就少不了离愁别绪。杨万里却只字不提,甚至不写哀景,只着笔于西湖的美,也才有了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千古名句,映入眼帘的,只有这无尽的荷花与荷叶,色彩浓烈,鲜艳明丽。从中,似乎察觉不到一点离别的哀伤。他将对友情的眷恋,融入在这盛放的荷花之中。不得不说,这离别之意,写得曲折,也写得十分含蓄。因而,提到西湖的夏天,提到荷花,我们都能想到杨万里这两句经典名句,但提到送别友人,却不太容易想起它来了。

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就在于,杨万里不写西湖的景究竟是怎样的美,怎样的不同,而是写自己对自然造化的美所击中时那种瞬间的感受。其实,西湖的六月,西湖的美景,在常人眼中,并无不同。然而,杨万里却能够找到平常人看不到的新奇与诗意,从而发现西湖异乎寻常的美。整首诗还是应了那句话:生活中并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

2021年6月22号

  • 《七月闺情》

今天学习一首有关七月的唐诗,其作者,可能大家不太熟悉,我也不熟悉。他的人物简介和生平事迹鲜有资料介绍。袁晖,今陕西西安人,唐代诗人,应该是与李白、杜甫同时代的人。诗名虽然不是很响,但仕途还是很顺遂的。唐睿宗景云二年,他通过参加朝廷科举考试,登科及第。唐玄宗先天二年,吏部尚书魏知古荐为左补阙。开元初,任邢州司户参军,马怀素奏请召入校正群书。后累迁礼部员外郎,官至中书舍人,正三品内阁大臣。袁晖工于作诗,多写闺情。

今天复习袁晖的《七月闺情》,原文如下:

七月坐凉宵,金波满丽谯。

容华芳意改,枕席怨情绕。

锦字沾愁泪,罗裙缓细腰。

不如银汉女,岁岁鹊成桥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 七月流火,在一个酷热的晚上,登高端坐,彻夜乘凉。是夜,月色明媚,金色的月光,披满了华丽的高楼。 经不起岁月的洗礼,我青春美丽的容颜也改变了模样。与我朝昔相伴的枕头和席子也发出埋怨,认为我过于多情。 精美的书笺上,字迹模糊,好像沾满了我忧愁的眼泪。憔悴的我,纤腰更加细了,身上的裙子都显得宽松很多。 孤孤单单的我,真羡慕银河上的织女。毕竟,每年都有喜鹊为她搭起鹊桥,约会情郎。

袁晖这首《七月闺情》,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。该诗描绘了一个幽怨的女子思念情郎的情景,表达了深闺女子对情郎的深深思念之情。全诗突出采用了衬托手法,夏日的燥热,月色的美好,华丽的高楼,孤单的枕席,精美的书笺,宽松的罗裙,无不衬托出这位深闺女子的落寞忧伤。

最后两句:“不如银汉女,岁岁鹊成桥”,画龙点睛,一语道破真谛。从诗中描述的情景来看,这位深闺女子家庭条件优渥,高楼华屋,锦衣玉食。即便如此,心上人不在身边,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?照样是孤单寂寞,照样是伤心无助。竟然还不如一年一会的牛郎织女,人家毕竟每年都有见面机会,她却连一年一度的见面机会都没有,岂不悲哉!

说到这里,自然而然就想起纳兰容若的那句:“若容相访饮牛津,相对忘贫”。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,这应该就是最好的结局了。日子过得苦一点、累一点,又有什么呢?再苦再累心也甜,平平淡淡才是真。与心爱的人在一起,柴米油盐酱醋茶,开门七件事,平淡的日子开心地过,照样过出诗情画意,照样过出浪漫情怀,照样过出轻松愉快。

2021年7月21号

  • 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

大唐盛世,涌现出许多著名诗人,风格迥异,各领风骚,李白浪漫,杜甫愁苦,王维禅意,李商隐多情,孟浩然清雅。读孟浩然的诗,如同观赏一条清水里的鱼儿一样,一眼即可看穿鱼儿优雅的姿态。其代表作主要有:《春晓》、《过故人庄》、《宿建德江》、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。尤其是《春晓》,读来朗朗上口,浅显易懂,颇具美感,已成为当代必不可少的儿童启蒙诗。今天,重点温习一下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。

诗词原文如下:

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

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

欲济无舟楫,端居耻圣明。

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

下面在学习阅读有关资料的基础上,结合个人理解,用自己的语言,解析一下诗词大意:江南的八月,已是中秋时节,雨水丰沛,奔流不息的长江之水,把洞庭湖涨的满满的,湖水几乎与湖岸齐平。洞庭湖浩瀚渺茫,一望无际,足以包容下无边无垠的天空,水中倒影着蓝天白云,碧水蓝天,浑然一体。纵贯南北,足踏荆楚,云梦泽幅员辽阔,举世闻名,但洞庭湖水蒸腾出的白雾,迷迷茫茫,依然将其完全笼罩。风起云涌,波涛汹涌,波浪相互拍打的声音,声振于天,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。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洞庭湖,我想要渡水,到湖上乘风破浪,饱览秀美风光,可惜,却没有船只来渡我。当今,天子圣明,天下承平,一派繁荣盛世景象,而我饱读诗书,才德兼备,却闲居在家,不能为国家社稷效力,真的是从内心感到羞愧。洞庭湖岸边,有许多垂钓的人,他们悠然自得,悠闲自在,一边欣赏优美风光,一边享受钓鱼的乐趣,而我只能傻傻地坐在旁边观看,无所事事。看着那些垂钓者,纷纷大显身手,收获满满,钓到手的鱼儿,活蹦乱跳,又美又肥,我也只能空怀一片羡慕之情啦。

这是一首干谒诗,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书。前半部分写景,气势磅礴,十分大气。后半部分表情达意,既含蓄婉转,又十分直白,把自己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想法,表达的明白无误。不管怎么说,这首诗依然保持了其自身诗歌“清雅”的特点。诗如其人。正如李白《赠孟浩然》中所说: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”

2020年11月17号下午

  • 《不第后赋菊》

黄巢,今山东菏泽人,唐末农民起义领袖。黄巢出身盐商家庭,善于骑射,粗通笔墨,少有诗才,黄巢五岁便可对诗,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。那年,关东发生了大旱,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,服差役,百姓走投无路,聚集在黄巢周围,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。后黄巢带领起义军杀进长安,于含元殿即皇帝位,国号“大齐”,建元金统,大赦天下。64岁那年,黄巢败死狼虎谷。

今天复习黄巢的《不第后赋菊》,原文如下:

待到秋来九月八,

我花开后百花杀。

冲天香阵透长安,

满城尽带黄金甲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等到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来临的时候,也是家家户户登高赏菊的节日。到那时,菊花盛开,其它各种花就该凋零枯萎了。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,香气浓郁,直冲云天,弥漫在整个长安城。满城均沐浴在菊花的芳香中,遍地都是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,无处不有,遍满京都。

据记载,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。黄巢在起义之前,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,但没有被录取。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,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。考试不第后,他豪情倍增,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,写下了这首《不第后赋菊》。

黄巢这首《不第后赋菊》是一首咏物诗,是一首关于九月的诗,是一首歌颂菊花的诗,是一首充满英雄气概的诗。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,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,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,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,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。全诗辞采壮伟,设喻新颖,想象奇特,意境瑰丽,气魄雄伟,借咏菊以言志,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个人志向和抱负,表现了一种敢于反抗一切腐败没落势力的大无畏精神,表达了一种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,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和热血青年。

学习这首诗,有必要介绍一下黄巢起义的情况。黄巢出身于一个贩卖食盐谋取暴利的富有家庭,黄巢自小立志要进入官场,可惜却屡次遭到落榜。公元875年,王仙芝起兵造反,黄巢开始响应王仙芝,成为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发起人之一,在王仙芝死后,黄巢在义军的拥护下称王,自号“冲天大将军”,成了农民起义的领袖,并建立了大齐政权,是历史上相当了不起的人物。从一介书生到农民起义的领袖再到杀人狂魔,真是一言难尽。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的末年,最终导致唐朝灭亡,并进入五代十国的阶段,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力。

菊花乃苦寒之花,是盛开在九月的美丽花朵,一向被誉为“梅兰竹菊”之一的君子花,是有强烈生命力的花朵,具有坚韧耐寒、香气袭人的特质,既有不计个人得失的牺牲精神,又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。黄巢这首《不第后赋菊》,托物言志,借咏菊以抒抱负,境界瑰丽,气魄恢宏,笔势刚劲,格调雄迈,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身披甲胄,手擎长剑,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,诸如“我花开后百花杀”、“满城尽带黄金甲”等句,语调豪爽,气势凌厉,处处透着英雄豪迈气质,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。

2021年9月19号

  • 《十月》

我个人收录的陆游的诗和词前期已全部复习完毕,并已分别整理成赏析合集。今天复习另外一首陆游的诗,这首诗与月份有关,是准备整理全年12个月有关月份的诗作赏析合集用的。陆游,字务观,号放翁,今浙江绍兴人,宋代著名爱国诗人、词人。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,尤以诗的成就为最,在生前即有“小李白”之称,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,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,存诗9300多首,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。其诗在思想上、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。

现在是阳历十一月,阴历就是十月。今天复习陆游的《十月》,原文如下:

十月霜侵季子裘,

吾诗又送一年秋。

风回断续闻樵唱,

木落参差见寺楼。

久已浮云看富贵,

固应华屋等山丘。

江边海际多幽致,

拟跨青骡处处游。

为了能够透彻地学习和理解这首诗,我在去年3月份就在个人“问答”栏目提出了有关问题,希望得到高手指教,可惜无人问津,只能自己试着做如下翻译:颠沛流离,风霜交加,旅途困顿,在这个寒冷的十月,我笔耕不辍,又送走了今年的秋天。随风飘来樵夫的吟唱声,时断时续,悠远缥缈,落叶缤纷,依稀可见高低起伏的寺院高楼。早就视富贵如过眼烟云,所以,也就把华丽的屋舍等同于普普通通的山丘。江畔海滨大多都是美妙雅致的所在,我打算骑着青色的骡子四处游玩,放浪形骸,置身世外。

有关陆游这首《十月》,经多次搜索查询,在《今日头条》站内,可供参考的文章和资料少的可怜。既没有准确的翻译,也没有完整的赏析,至于其创作背景,更是无从得知。所以,我只能根据这首诗的整体内容,结合自身理解来加以诠释。陆游这首《十月》是一首七言律诗,先写景,后抒情,情景交融,相互衬托,描绘了秋去冬来的初冬景象,抒发了自己视富贵如云烟,以及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儒家思想。

整体来看,全诗没有太多的惊艳之处,舒适淡雅,如数家常,娓娓道来。诗中比较难懂的是“十月霜侵季子裘”,“季子裘”是有关苏秦的典故,意思是说旅途困顿。比较优美的诗句,当属“风回断续闻樵唱,木落参差见寺楼。”对仗工整,形象生动,刻画逼真。最有教育和启发意义的,当属“久已浮云看富贵,固应华屋等山丘。”人生在世,草木一秋,赤条条地来,赤条条地走。所谓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,华屋高楼也不过是栖身之所罢了。钱财乃身外之物,只有思想是属于自己的,做一个物质上的富有者,远不如做一个思想上的富有者。

2021年11月21号

  • 《冬至宿杨梅馆》

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今陕西渭南人。早年热心济世,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,并力求通俗,所作《新乐府》、《秦中吟》共六十首,确实做到了“唯歌生民病”、“句句必尽规”,与杜甫的“三吏”、“三别”同为著名的诗史。长篇叙事诗《长恨歌》、《瑟瑟行》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。

今天复习白居易的《冬至宿杨梅馆》,原文如下;

十一月中长至夜,

三千里外远行人。

若为独宿杨梅馆,

冷枕单床一病身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十一月,时逢冬至,这是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的夜晚。如今,自己远离故乡,游宦在外地,不能和亲朋好友相聚一堂,共同欢庆节日。怎么能够承受这般苦寒,独自睡在异地的杨梅馆里面?勉强支撑着一副有病的身子,头枕着冰冷的枕头,孤单地和衣而睡。

据记载,因为白居易喜欢作诗讥讽朝政,所以,不讨人喜欢。从而造成在官职调动上,只是接连不断地被调任外地,就是没有被调回京城。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之时,寓居异乡,心情相当之差,悲凉之意注定是无法排遣的。于是,就创作了这首《冬至宿杨梅馆》。

白居易这首《冬至宿杨梅馆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通过描写自己远离家乡,漂泊在外,又恰逢冬至这一重大节日,别人都是家家团圆、欢聚一堂,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,拖着病体,孤孤单单,冷冷清清,夜宿杨梅馆时的孤寂心境。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思乡情怀。

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写道: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”,诗中所说的冬至作为四时八节之一,在唐宋时期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每当到了这个时节,漂在异乡外地的人们都要纷纷往家中赶赴,正所谓“年终有所归宿”。由此可见,冬至节在过去的年代,重要性非同一般。

正因为古人十分重视这个节日,其营造的气氛必定是祥和而温馨的,场面也必然是热闹又喧嚣的。白居易并非圣人,即便是圣人也肯定不愿意远离亲友,独自漂泊在外,内心难免会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他又怎么能够免俗呢?除了遥望故里方向,赋诗一首,如鸿雁悲鸣,又能怎样?人生悲凉,痛哭一场。

2021年12月24号

  • 《竹里馆》

卢象,字纬卿,山东汶上人。唐代开元年间的一位诗人,曾经和王维、崔颢比肩,有国士之风。生卒年月不详,携家久居江东。由前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,转右卫仓曹掾,历任司勋员外郎、郡司马、膳部员外郎等职,安史之乱受伪职,后贬为果州长史、永州司户、吉州长史,最后拜为主客员外郎(从六品上),病逝在湖北武昌。

今天复习卢象的《竹里馆》,原文如下:

江南冰不闭,山泽气潜通。

腊月闻山鸟,寒崖见蛰熊。

柳林春半合,荻笋乱无丛。

回首金陵岸,依依向北风。

这首诗的大意为:位于长江以南的地区,即使是寒冬季节,也很少结冰。因而,山川沼泽得以气息畅通,相互交融。由于江南气候适宜,因而在腊月都可以听到山中鸟鸣。在凄清的山崖上,也可以看到应该冬眠而未冬眠的黑熊。柳林的柳树即将吐芽展叶,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。荻芽已经破土而出,到处都是,肆意生长。转回头,深情地向北方朝廷所在的方向眺望。北风吹来,虽然寒冽,然而却依依不舍。

卢象的这首《竹里馆》是一首和月份有关的诗作,抒发了他对故乡和朝廷的眷念之情。由这首诗不由联想到卢象在安史之乱后,由于接受伪职,连续被贬到长江以南多个地方,因而常常有家难归,思乡眷恋之情和思慕报效之意,肯定是兼而有之,思绪万千,多味杂陈。

总体来看,整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平铺直叙,十分朴实地描写了江南冬天的景色,视界开阔,观察细腻,描写入微,对偶工整,融情于景,即景抒情,透露出卢象个人落寞和寂寥的心情。比较而言,这首诗和王维的《竹里馆》的澹泊不同,别有另一番滋味,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孤寂心情。

唐诗无疑是古代诗歌的巅峰,尤其是盛唐时期,人才辈出,群星璀璨,瀚若星河,随随便便撷拾出一位,足以震铄古今。然而也正因为星辉熠熠,后世取舍不同,使得不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和作品,名不见经传,然而在当时却名噪一时,就如同卢象和他的这首《竹里馆》。

2022年1月2号


评论
热度(126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zls222 | Powered by LOFTER